今天是:
    首页 | 公司介绍 | 新闻中心 | 产品中心 | 产品知识 | 行业应用 | 行业新闻 | 销售市场 | 客户服务 |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产品知识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正文
仪器检测,立判真假,藏家们空中楼阁般的梦想
发布者:admin  更新时间:2011-10-9 8:26:49
 

找个仪器,一检测,真假立判!”廖茂林这样想。他甚至想带着自己的元青花到北京,和博物馆的元青花来个对比检测。只要不对,立即砸了。

  但到目前为止,这种照妖镜式的仪器,内地还没有出现的可能。香港城市大学古陶瓷中心梁宝鎏博士是该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介绍说:

  热释光检测首先是要取样的。热释光鉴定的原理是,文物在存放和保存的过程中会吸收射线,α、β、γ射线,而射线是有能量的。时间越长存的能量越多。

  然后我们测出这个器件从烧成一直到现在取样的过程中一共吸收了多少能量,再除以它每年吸收多少,就能得出它从生产出来到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

  在建立数据库时,我们用大量瓷片来测量它每年吸收多少,我们再计算出一个平均值,东北,华南,得出一个平均值,而正因为这个是各地平均出来的平均值,当然就有误差。

  比如一个花瓶,它就是景德镇生产的,那就应该拿景德镇的数据,但是你也不知道它哪里生产的,这个就是最大的误差。

  丁仰振捐给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唐长沙窑人物贴塑大执壶,若用仪器检测,就要先找一大堆流传有序的长沙窑真品测出数据,然后再与这只壶比对。比对的时候,还要用上一大堆核物理、数理统计学的方法。上海博物馆的王维达先生是个中翘楚。

  上海博物馆主要亮点在热释光。王维达老师退休多年,现在主要是他的接班人在做。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亮点在成分和显微结构分析,不做热释光。该研究所有中国古陶瓷数据库,长沙窑应该也在其中。

  而香港城市大学的主要成果也多是与上海博物馆合作产生的。只是故宫事件后,大家对测量完整瓷器都有些顾虑。

  陆

  鉴定就是做生意,眼学、科学鉴定的信任危机

  人为辐照是个又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这个领域的问题也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陶瓷各个部位成分不均匀的影响就不好考虑。

  个人经验是在测量出来的曲线比较怪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靠个人经验,靠你用的方法,是你自己设计的方法还是抄人家的方法,哪个准呢,各家不太一样。

  这就是各家的技术了,但这个误差还是比较小的。瓷器是20%-30%的误差,陶器大概10%-20%的误差。

  此外,热释光检测容易被干扰。比如,过了安检,就可能遭遇干扰。一些人就用辐照的办法作假。但人为辐照作假和没有作过假的,可以区分,人为辐照与自然状态下慢慢吸收不一样的,信号怪异,这牵涉到一些技术秘密。

  就现在的藏品市场的情况,他们做的90%都是赝品。

  此外,哪怕是科学鉴定,也有很多种,热释光鉴定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其他的有很多是中国自己哪个物理学家自己想出来的,是不是有效,需要认证。

  比如成分分析,需要大量的数据库,很多理论上是正确的,我们也做过好多年,但真正运用到实践的鉴定上,实际操作上有难度。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古陶瓷的研究是比较透彻的,是全国最好的了,他们开展成分分析,正在建立数据库。

  与眼学鉴定一样,国内的科学鉴定也遭遇信任危机。

  梁博士坦承,很多人急功近利,很多鉴定就是做生意,没有科学道德,这个非常麻烦。

  柒

  文物鉴定圈中种种乱象:钱能让证书漫天飞

  “如果成了权威,就等于拿到了一张长期的餐票。”杨静荣说。比如,现在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一些人甚至从来没有做过科研,就是一行政领导,也成了鉴定委员会委员,还到处去走穴,给人做鉴定。

  一些经验和技术都非常好的人,却根本进不去。一些所谓的官方机构,成了利益小圈子。

  在古玩界,大型博物馆、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员的头衔很值钱。

  圈内有一个公开的价目表,帮人看一批货,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微博)、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的研究员的出场费,最低的价格,也是1万元一场,有的甚至收到了好几万。

  目前国内专家最高的出场费大约是15万一场。目前,在仪器鉴定还没有成为标准的时候,眼学鉴定的市场,还没人能撼动。收藏的人太多了。但专家的圈子,已经越来越乱,已经波及到了整个圈子。

  最初的时候,一张专家的证书,就是权威的证明。到后来,就是证书漫天飞,一张鉴定一万、几万,甚至直接开****,和人分成。

  到现在,专家的口碑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多的人,转而相信仪器鉴定。但在国内,仪器鉴定,远没有成熟。

  故宫博物院专家也介绍,在推行仪器鉴定的事情上,遭到了很多圈内权威的抵制。

  其中最体面的说法是,眼学鉴定是一种文化,不能用生硬的仪器彻底取代一种厚重的文化。

  捌

  不直接承认仪器鉴定,权威岂愿放弃话语权

  到目前为止,内地文博界的仪器鉴定研究进展缓慢。而在英国牛津、香港城市大学,都发展得很好,并建立了相当数量的数据库。

  大陆科学仪器检测研究为何滞后,在圈内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

  “其实大陆的科学仪器检测技术也不算太落后,很多机构,甚至民营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攻关。除了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也有好几种技术,并可以投入使用。”

  故宫博物院专家告诉记者:在由圈内眼学大腕们制定的博物馆鉴定游戏规则中,至今依然强调以眼学为主,仪器为补充的模式,不直接承认仪器鉴定的权威性。这中间很有多复杂的因素,技术是否成熟,仅仅是原因之一。

  如果同时用现有的七八种检测方法分别检测,再综合起来分析,得出结果,远比几个专家眼睛过硬。但目前,没有权威愿意放弃自己的话语权这么做。如果这一天到来,他们在市场上是否还有话语权?退回书斋,谁干?

  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经有在内地搞科研经历的梁宝鎏博士称,他在内地时,有关部门曾经召集搞文史、考古和搞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一块开会,讨论合作。但是很难。

  内地很多博物院、考古所都自己买仪器,但又很难找到业务精湛的人去管。另外一个原因呢,就是老一辈也是靠眼学来鉴定的,有抵制情绪……保守的势力很强大,这是发展慢的主要原因。

  “在香港没那么多束缚。”他说。

  柴静:无处不在的鉴宝故事

本文关键词:仪器
  Copyright 2009 南宁天安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桂ICP备05013966号